返回

我们出口了!民族品牌成长之路

“国产的没法用,换进口的吧!”
2003年12月,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,“鸟巢”正式开工建设。

当时的国产挤塑板行业一片混乱,没有一块板材符合这个国家级项目的要求。不得已,“鸟巢”集散厅及基座平台使用的挤塑保温板只能依靠进口。
行业无门槛,市场上的产品说是粗制滥造也毫不夸张。原料、密度、抗压都没有遵循统一标准,这是国产挤塑板的真实写照。凡是重要的工程,进口品牌是唯一选择。
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,短短几年“鸟巢”建好之后,这个行业居然有人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。


混沌开局  

一个善于观察的人,总能发现机遇 ,企业也一样。
2005年,看准行业症结,“绿羽”应运而生。面对眼前的困境,提高生产标准、对市面上的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迭代成了当务之急。
一项涉及挤塑板原料、规格、密度、性能等方面的绿羽标准开始制定。首先遭到的,是工厂负责人的质疑:“咱这样,赚不到钱的。尺寸做足厚度还能接受,但这密度高于32、抗压大于150,成本得涨多少?”
关于成本,绿羽当然清楚,但更清楚的是,如果国内就有质量好的东西,客户怎么会不要?国外品牌能做的,咱自己为什么不能做?

早期的绿羽门牌及其产品


抱着这种搏一把的信念,绿羽厂标按照既定的高标准出炉。从购进原料到样品下线,当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绿羽厂标制造的挤塑板拿在手中时,所有人都觉得:有戏。接下来,仅十几人的团队全体出动,带着样品奔波各地找客户。
大多数客户会开口先问价格,听到后第一反应是皱着眉头问:“进口的?”手里拿着样品反复端详,又皱着眉头问:“确定不是进口的?”
拔高了产品制造标准,很容易让客户看出绿羽的挤塑板与市面上同类产品的差别,凭借“质量优势”且相对进口品牌便宜,绿羽成功站稳市场。


洋山深水港建设阶段使用绿羽挤塑板达5000m³


随着业务越做越多,绿羽依靠质量和口碑,先后为上海世博会数据中心提供了建筑屋面保温材料200m³;
为浦东源深体育馆提供建筑屋面保温材料500m³;
为山东威海国际会展中心提供建筑屋面保温材料800m³;
为洋山深水港填土工程提供挤塑板5000m³;
洋品牌不再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唯一选择。
但是,看似光明的未来,一场危机正悄然而至。
一段时间后,绿羽发现被拔高的似乎不止自己工厂的标准。“绿羽标准”在被同行模仿后,整个挤塑板行业的产品质量似乎都得到了提升。产品同质化问题显现,绿羽的竞争力被逐步削弱。
同时由于建筑保温领域的主体市场在北方,大量挤塑板企业在河北扎根,身处上海的绿羽并没有地缘优势,业务开拓也因此遇到了瓶颈。
再加上高端建筑保温由外资品牌欧文斯科宁长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。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让绿羽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境地。
接下来的路,究竟该怎么走?绿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?


浴火重生  

绿羽知道这次危机迟早会来,但没想到通过自己的改变可以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。虽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,却怎么都无法抑制内心的一丝自豪。或许就从这时起,一种使命感在绿羽人心中埋下伏笔。
但销量停滞不前的现状仍须面对,如果没有新的突破点,年轻的绿羽将会被市场无情吞没。
重新思考自己要做的事,绿羽明确了三点:
一、不脱离既有基础,集中一个领域,为客户提供极致的产品;
二、要做就要做到最好,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;
三、无论产品、服务还是输出的文化,都要对客户有价值,对全社会有价值。
绿羽了解到,因为关乎家人健康,绝大部分业主在装修时对环保问题极为重视。而安装地暖的用户,则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加严苛,问题在于选购地暖保温材料时,没人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是环保、安全、优质的。
业主更不知道,根据国家要求,挤塑板用于建筑保温必须添加阻燃剂,而常用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会产生一定有毒物质,再加上业内产品多以回收料为原料,环保的诉求难以满足。
“环保的地暖辅材,国内没有,但业主要,我们做不做?”
经过两周的深思熟虑,绿羽团队决定:砍掉自己目前所有的建筑保温业务,集中精力钻研地暖辅材领域。要做就做最环保、最极致的地暖保温材料。
壮士断腕从来不是好受的事情。
这一年,是2012年。这一砍,让绿羽直接关掉了两条产线,十位工人师傅待业,销售额直线下降,仿佛比之前的危机还要艰难。
但对地暖保温的研究不能停,对所有辅材的革新迭代不能停,对适用于地暖保温的环保产品研发不能停。对焦一个领域,绿羽把自己的身躯磨成了一根针,狠狠地扎进去。
即使面对如此艰难困苦的局面,每个人心中都铭记着“三点目标”。这或许成为日后扭转局面的重要原因。
绿羽兵分两路,一路攻产品,一路攻施工。“不仅地暖辅材的各种产品没有统一标准,施工也没有规矩,随意弄,太乱了。”这句话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。

地暖施工标准从无到有

凭借之前在建筑保温领域的多年经验,绿羽在地暖辅材行业重新推动“制造标准”的规范,一年后终于落地生根。“当时最大的动力就是业主认可了,指名道姓的要绿羽地暖辅材。”
再者,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地暖辅材在中部、南部地区也逐步打开市场。
再次站稳市场,绿羽也终究没有辜负进入地暖辅材领域时的初心,着手为业主提供环保的地暖辅材,并研发出行业中第一块全新料“白晶板”。
经历了这些,让绿羽明白“标准”很容易被人模仿,唯有“创新”与“技术”才是难以追赶的。

2012年之后,在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地的家庭装修现场,你可能会看到绿羽的兄弟正在帮地暖施工师傅干活,陪着业主聊天。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,才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。这是绿羽当时寻求创新的思路。
凭借对业主和施工师傅需求的了解,绿羽推出了全新料的“晶系列”全套产品,改进了不锋利的“卡钉”,研发了便捷的“卡钉枪”。
可更多的时候,没有开拓眼界拍脑袋式的创新,创造更多的是一批批躺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的“滞销品”。但没关系,只要是业主需要的,绿羽就愿意去做。试错,是为了不断找寻更好的方案为业主解决问题。


危与机并存

进入行业两年后,在绿羽对地暖辅材“生产标准”及“施工标准”的严苛追求下,整体行业的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。小目标达成,随之而来的却是比产品同质化更严重的问题。
“白晶板”问世之后,市场上无不充斥着号称全新料地暖保温板,如果是真的,绿羽可以当做持续推动行业发展,但由于技术、工艺、成本等门槛的限制,色母及大白料才是市场上多数板材一夜变白的原因。
如何帮助业主辨别真假白晶板,如何持续创新为业主提供极致的产品,如何将环保理念向全社会传达。绿羽在思索中嗅到危机的同时,也洞悉了业主的需求。
2015年,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上不断遭受挫折的绿羽第一次踏出国门,决定去地暖的发源地欧洲学习。

2015年德国法兰克福ISH现场

第一站,绿羽就选择了德国法兰克福ISH国际暖通展。在这场世界顶级的行业盛会当中,绿羽像是一位取经人。对所见的一切充满好奇,对国内没有的产品、技术充满敬仰,不断的求知、问道,想方设法把国外先进的技术、经验带回国内。
回国后,顿悟的绿羽第一时间调整方向,真正的开始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人力、财力。并于2017年成功引进国内唯一一台意大利进口设备,用于制造绿羽“围棋板”系列产品。

绿羽二氧化碳产线、进口设备、实验室

随后,无论是全面布局二氧化碳发泡技术产线、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、研发新技术;
还是建立行业首个地暖环境模拟实验室、与同济大学的等一流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培养专业的实验和研发人员;
亦或是不断优化产品、推动行业标准和施工方式的迭代,绿羽的目的都在于掌握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,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推出极致产品,从而正真的为客户提供价值。


十年磨剑  

时过境迁,从初入地暖辅材行业的乱象丛生,到2017年作为国内唯一地暖辅材供应商赴德国参展法兰克福ISH国际暖通展,绿羽用了5年。
从最初在行业内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,到2018年产品批量出口国外,绿羽用了10年。
从一条产线出样品,到在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重庆、武汉建立5座制造工厂,绿羽用了14年。


2018年3月,绿羽在意大利米兰MCE国际暖通展上惊艳亮相,携“节能系列”、“晶系列”、“极系列”三款地暖保温辅材走出国门后,得到了国外大批客户的认可。
同年,绿羽极系列围棋板出口黎巴嫩40000㎡,白晶板及其他辅材出口台湾地区达100000㎡,出口新加坡、加拿大共计60000㎡。仅按出口保温板的厚度计算,超过10座东方明珠塔的高度。

从向国外学习生产技术和工艺规范,到国产地暖辅材走出国门。这是国外保温行业对于绿羽品牌、专业、品质的认可。而绿羽当初提到的三点目标,也伴随着“环保是我们的信仰”这句Slogan漂洋过海,在无数地暖装修家庭中得以实现。
事实证明,踏踏实实做事,把向消费者承诺的标准做到位,是会被市场认可的。如果没有人做到位,谁做到位,谁就可以脱颖而出的。脱颖而出之后,安于现状是会死的。
唯有钻研其中,不断为市场、为消费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品,并以此持续推动整体行业发展,不断实现社会价值,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。
现如今,谈及地暖辅材市场和行情,绿羽似乎更有底气了。在竞争环境下,地暖辅材行业的天花板进一步被抬高。但绿羽不怕竞争,因为他一直从竞争中获得灵感和机会。